实施基层治理“控、减、防”三策并举
西峡县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成全市标杆
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西峡实践中,西峡县探索实施“控、减、防”三策并举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工作机制,通过富民强基、源头治理、智慧赋能等系统性改革,推动县域社会治理质效跃升。2024年,西峡县“三量三率”评估连续三个季度位居全市第一,县域社会治理效能跻身全省二十强,摘得全市桂冠。这片豫西南热土上,一幅政府善治与社会调节良性互动、经济发展迅速与百姓安居乐业相互映衬的县域社会治理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3月4日,市委政法工作会议召开,回顾过去一年全市政法工作,安排部署2025年的政法工作。县委书记马俊在南阳主会场参加会议并作交流发言。
马俊指出,去年以来,西峡县紧扣市委“五聚五提”总抓手,坚持控增量、减存量、防变量,探索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体系,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源头活水”。
马俊在介绍西峡的三点做法时说,西峡县一是强基础、控增量,筑牢源头屏障。县委紧扣“民富县强、幸福西峡”工作主线,聚力“菌果药旅”富民产业稳定发展,推动“四主两辅”工业集群持续壮大。2024年全县生产总值增长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存款余额均居全市第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市4017元,经济健康发展减少了矛盾发生,筑牢了平安根基。全县群众家门口就能实现轻易就业、安居乐业。全年矛盾纠纷总量下降33.8%。坚持崇德向善、以文化人。2024年先后承办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农村垃圾治理、旅游发展等省级现场会,涌现了重阳镇“以文促和、四个一”工作法、白庙村“留住乡愁”助力乡风改善等一批基层治理典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西峡蔚然成风,实现了政府治理与良法善治的良性互动。26项省、市、县定重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新增城镇就业591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517人,外出务工人员占比不到1.8%。西峡农民夏摘果、秋采菇、冬收药、收入稳定。二是抓化解、减存量,推进问题解决。县委政法委履行党管政法职能,统筹政法单位、行业部门,以矛盾纠纷实质化解推进“三源”治理,压降“三率”。用好“三量三率”指挥棒,精准研判、科学施策、压实责任,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风险隐患。通过聚焦“问题发现”抓研判,实行村“周三”、乡“周五”、县“周一”风险研判,实行“红、橙、黄、绿”四级着色管理,着力化解突出社会矛盾风险。与此同时,在112个基础网格建立网格工作室,成立网格联合党组织,镇村干部下沉网格担任党组织书记,落实研判、包保、化解、帮扶、稳控责任,释放了网格治理动能。目前,“警司访+”多元联调、“西语和风”家事纠纷化解、积案化解“十八招”“小城义警”群防群治、“小板凳议事会”“知心大姐”等探索已经成为西峡基层治理的金字招牌。三是重长远、防变量,提升治理效能。县委坚持三级书记抓稳定,做到四下基层不走形式、会商研判不间断、矛盾化解不缺位。优化能力锻造机制,开展技能比武活动,提升基层民辅警、网格员、调解员技能水平。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建立“问题整改—制度创新—经验输出”转化链,建立星级企业法治需求清单,持续推进“1211”法治政府建设。结合“知差距、勇担当、强执行、创辉煌”“双报到双服务双评议”和“万人助万企”活动,建立“党员+法律”服务机制,3579名机关干部包保企业、下沉基层提供上门式、订单式法律援助服务,以细“治”入微的法律服务提升基层治理的温度。投资1.5亿元完成“雪亮工程”建设,抓实联网共享,达到“四全标准”。完善提升19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启动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整合13个部门、单位入驻,形成纵向覆盖全县、横向联通部门的指挥体系,综治中心已经成为“干部喜欢坐下来工作、群众愿意走进来办事的如家场所”。采取“1+5+N”功能架构,建设西峡社会治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各乡镇街道、县直单位治理举措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高效研判和精准指挥。
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基层治理既要解当前之困,更需谋长远之策。西峡县将持续以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为抓手,努力探索中部地区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西峡路径。随着“1+5+N”智慧治理系统全面运行,“三治融合”的县域基层治理新格局日益完善,西峡将为南阳省域副中心、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再续辉煌、再立新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