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西峡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紧盯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拼经济、上项目、促发展,全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上半年全县经济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保持全市先进位次,整体呈现出“稳中有进、好中提质”的发展态势。但宏观环境仍旧错综复杂,企业效益改善、部分领域发展仍然承压,还需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亿元,同比增长9.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4.3个、4.4个、3.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亿元,增长4.5%,居全市第2位;第二产业增加值71.3亿元,增长11.5%,居全市第2位;第三产业增加值82.1亿元,增长8.4%,居全市第3位。
二、市场供需平稳向好,回升动力增强
(一)生产供给增势平稳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上半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6%,延续平稳运行态势,春耕备耕有序推进,夏粮面积稳中有增。
工业生产小幅加快。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比一季度提高2.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升1个位次,居全市第4位,与全市第一名南召县的差距由一季度的9.7个百分点缩小至5.4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势保持平稳。6月,全县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8%。
( 二 )市场需求平稳复苏 ,外需保持回暖态势
消费品市场增势稳定。上半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居全市第2位,与一季度位次持平。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6%,居全市第1位,比一季度提升1个位次。建筑业总产值增长26.7%,全市第2位,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9%,居全市第1位。5000万元以新开工项目入库26个,居全市第5位。
( 三 )财政、金融市场稳定
上半年,全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6亿,总量居全市第1;增速-9.5%,居全市第6位,税收占比74.2%,居全市第3位。
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34.5亿元,增长10.3%,居全市第4位;本外币贷款余额260亿元,增长19.3%,居全市第1位.
( 四 )发展质效明显提升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企业利润较快增长。1—6月,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1.4%,比一季度加快10.3个百分点。其中,六成行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超六成(62%)行业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速回升或降幅收窄。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5元,同比增长5.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50元,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35元,增长8.7%。
三、新兴产业持续壮大,彰显发展活力。
上半年,全县高新技术增加值增速38.3%,居全市第2位;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2%,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1-6月,全县新增“四上”企业48家,其中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居全市第一位。
四、先行指标支撑有力
上半年,全县工业增值税增速32.4%,居全市第1位,商业增值税增速52.3%,全市第3位,工业用电量增速1.3%,居全市第7位,邮政业务总量增速31.1%,居全市第4位,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增速28.2%,居全市第4位。
五、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全县部分行业发展仍然承压、企业盈利能力
仍旧偏弱,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存隐忧。一是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从国内市场看,房地产市场仍在筑底,新能源行业产能快速扩张,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等问题仍较明显。从县内来看,部分企业集中于产业链中间环节,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下,与终端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弱;服务业基础较弱,快速发展动力不足。二是经济长期保持高位运行,基数高导致后续经济增长压力巨大。2022年三季度以来,全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全市先进位次,加之当前各县区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全县经济持续保持先进位次难度越来越大。三是四大支柱行业中的香菇加工企业产值下降情况短期内难以改观。我县部分香菇食品加工类企业因受海关出口政策限制,几乎处于停产状态,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较多,支撑GDP增速的工业增加值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1-6月,全县香菇加工企业产值19.3亿元,同比下降-44.4%。四是优质项目较少,发展后劲不足。全县投资过5亿元、10亿元的屈指可数,距离“大项目顶天立地”的目标相差甚远。这几年,全县纳入省市重大项目的体量突破不大,能够支撑长远发展、增强发展后劲的特大产业项目严重不足。
六、下步工作建议
综合来看,随着系列宏观政策持续显效,外需市场逐步改善,下一步要持续优化政策组合、努力增强内生动力,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奋力推动全县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落实好惠企助企政策,增强市场发展活力。落实好“放管服”改革,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稳定企业发展预期。推动省、市新一轮惠企助企组合政策落实到位,指导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引进技术设备免征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料件免税等优惠政策,推动更多项目获得专项贷款等政策支持。切实帮助企业缓解各项成本上涨压力,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二是紧盯重点项目,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围绕特钢、冶金辅料、汽车配件等重点产业链,靶向招引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持续跟踪省、市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对停工半停工的项目,加强调研分析,分类采取措施确保项目正常实施;对已申报未落地、已落地未开工的项目尽快解决相关问题,力争早开工、多开工,形成有效投资。同时强化投资项目源头质量把控,加强项目审批备案核查,科学评估项目计划总投资,督促和约束项目单位严格执行统计制度及规范要求,全面提高项目入库率,为全县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提供较好的动力支撑。
三是坚持科技强县,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和供应链配套布局。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健全科技、产业、金融协同配合的政策体系,加强相关部门的衔接沟通,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四是做好“四上”企业培育,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议发改、工信、商务、市场监管、税务部门要加大协作互通力度,充分实现信息共享,组织专业人员及时核查达到入库标准的企业,实地查看企业证照、生产经营规模等情况,督促指导相关乡镇(街道)及时完善各类基础资料,确保达标企业及时纳入全县“四上”企业名录库。同时要做好“准规上”企业的培育工作,建立“准规上”企业培育名单,加大对“准规上”企业的跟踪指导,多措并举促进企业发展,达到“规上”标准时及时申报入库。
五是多措并举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持续推动传统商贸企 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加快发展即时零售新业态,支持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电商新业态发展,加快电商产业载体建设。深度挖掘个性化消费需求,不断丰富服务消费供给。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强化消费监督、维权服务等,切实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