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西峡县脱贫攻坚工作问答

来源: 时间:2020-03-09

西峡县脱贫攻坚工作问答

[主持人]:西峡县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目标任务是什么?完成情况如何?

[刘德林]:2018年底,西峡县对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做了整体规划,确立了年度目标任务为3000人贫困人口退出、13个贫困村摘帽。经过全县干群努力,截止2019年底,1071户3031人实现了脱贫,14个贫困村实现了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2.01%降至1.20%,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主持人]: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取了哪些突出成绩?

[刘德林]:2019年,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智慧扶贫、“百企帮百村”、社会扶贫、精准扶贫企业贷款和扶贫宣传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得到省市认可,全年共有10多个县市区来我县参观学习,总体成绩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市先进行列。我们创出了特色亮点,“四位一体”产业就业扶贫模式、“精准扶贫企业贷”带贫模式,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国扶贫》、《河南日报》对“四位一体”产业就业扶贫做了专题报道。

[主持人]: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最重要的创新做法是什么?成效如何?

[刘德林]: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最重要的创新做法是督导考评方式的创新。一是成立县乡专业化核查队伍实施专业化督导。二是建立“月汇报、月交办、月督促、月落实”的常态化动态机制,推进工作落实。三是改进排名办法,以问题整改率情况,实施月排名、季汇总。 2019年,督导考评方式改革,成效显著。一是破解了“揭短、护短”瓶颈,改变了怕“说丑”、怕“见丑”、怕“亮丑”想法,打消了怕通报、怕影响、怕追责顾虑,消除了各乡镇因害怕查出问题多减分数、降排名、掉政绩的心态。二是实施问题认领机制,克服了乡镇、行业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工作不明,造成的推诿扯皮、工作遗漏现象。三是建立了问题县乡同责机制,解决了县乡工作“两张皮”问题。四是西峡县督导考核的巨大变革,换来的是工作有序、上下满意。

[主持人]: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存在哪些问题?从中可以汲取哪些经验教训?

[刘德林]: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贫困发生率居全省第一。要说经验教训,主要有两点:一是在整体工作谋划方面,要着眼全局,着眼大势,盯紧风向标。二是要做好内通外联,适时做好工作导向修正。

[主持人]:西峡县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与往年的不同点是什么?

[刘德林]:按照省里规划的时间表、路线图,2017年底以前是全面推进阶段,是脱贫攻坚战的前哨战;2018-2019年是集中总攻阶段,就是要发起总攻;2020年是巩固提升阶段,是最后的扫荡战,也就是说,今年脱贫攻坚收官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之年。

[主持人]:今年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刘德林]:今年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是剩余2424户4602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桑坪镇凉水泉村、重阳镇五朵山村和西坪镇后塘沟村3个未贫困村全部退出。同时,对已脱贫的村和户巩固脱贫成效,提升脱贫质量,防止新增贫困户和返贫户。

[主持人]:今年的脱贫攻坚工作是如何谋划的?

[刘德林]:2020年,坚持以全面、高质量脱贫和防止新致贫、新返贫为目标,严格按照“三精准”、“三保障”、“三落实”和“四个不摘”要求, 重点抓“双基”整改、“双业”提升、“双貌”改善、“双扶”攻坚和“双保”推进等五大工作,创新攻坚举措,激发社会动能,完善保障机制,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漂亮仗。

[主持人]:今年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刘德林]:要说挑战,最主要的是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特困群体全部脱贫。

[主持人]:扶贫产业、就业是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根基。今年,西峡在脱贫工作“大头落地”进入扫尾阶段,采取哪些扎实有效举措保障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刘德林]:一是立足西峡实际,狠抓“两业”增收。坚持以构建“七有”产业就业体系为主线,落实“五个一”:所有村至少有一个支柱产业;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必须嵌入一个或多个特色产业链条中;所有贫困户(含脱贫户)至少有1项以上产业增收措施;所有有意愿参加技能培训的贫困人员必须保证其参加1种或多种使用技能;所有有就业能力或部分就业能力的贫困户(含脱贫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包括从事公益岗);所有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原则上都要落实产业保险措施。二是围绕特色产业,全面落实产业奖补项目。计划使用中省资金1600万元,继续实施产业奖补政策,同步推进产业保险项目。特别是在当前疫情影响下,克服各种困难,确保大疫之年,项目不减,收入不降。三是动员本地企业,强力推进就业奖补政策。重点探索企业带贫的机制体制和奖补政策,加强奖补政策宣传,结合用工业企业岗位需求与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充分做好“供需”对接,最大限度的拓宽就业通道,帮助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实现稳定脱贫。四是围绕扶贫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及时提升贫困劳动力发展能力,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五是深入探索金融扶贫新机制。在“5+”金融扶贫的基础上,积极争取金融扶贫再贷款资金支持,统筹支农、支微、支小和企业扶贫贷款资金,重点利用金融扶贫低息贷款政策,积极探索“产业带动、产业共管、产业扶持、就业带动和参与社会兜底帮扶”五种“精准扶贫企业贷款”新模式,激活金融活水,注入龙头企业,嵌入脱贫产业,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吸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龙头企业的发展链、服务链、利益链、保障链上,就业脱贫。六是继续落实扶贫小额贷款政策,确保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即时获得贷款,发展生产。通过多方发力,确保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在2019年10400元的基础上增幅15%左右。

[主持人]:今年,西峡在破解特困群体脱贫瓶颈时,采取哪些切实可行举措?

[刘德林]:据县智慧平台初步统计,全县建档立卡特困人员共有1850人。由社会兜底专班牵头,民政局具体负责,各乡镇与扶贫办配合,采取集中供养、分散供养、集中托养和医养结合等四种方式解决特困群体吃穿、住养、病医、康复、死葬等问题。一是对半自理能力和无自理能力的分散特困供养人员131人(其中已脱贫53人,未脱贫78人)和肢体一二级及其合并多重重度残疾一人户62人(已脱贫25人,未脱贫37人),共计193人,由各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二是对有自理能力的分散特困供养人员864人,由各乡镇政府负责,通过亲情寄养、邻里助养、居村联养、爱心赡(抚)养、日间照料等五种方式进行分散供养。三是对多人户中1人、多人和整户无劳动力的所有人员中重残人员454人,由回车双河托养中心集中托养。四是对治不好、无人管、有暴力倾向的重度精神病人339人(已脱贫201人,未脱贫138人),由静安、康宁、安仁等3家精神病医养中心进行边医边养。

[主持人]:今年,对结对帮扶工作有啥新举措?

[刘德林]:过去的一年,全县帮扶干部进农户、话农事、解民困,努力当好“四员”,助力脱贫攻坚。但是,部分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驻村不用心、身住心不驻;有的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满足于转一转、坐一坐、聊一聊,没有实际行动,甚至把帮扶工作当成包袱。 今年,对结对帮扶工作进一步压实责任。一是进一步要求县直单位一把手对单位帮扶工作负总责,加强对帮扶责任人管理。二是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必须通过“钉钉”系统显示帮扶工作过程和成效。三是对帮扶责任人帮扶工作开展常态化暗访,暗访工作成效纳入各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日常管理。对帮扶责任人暗访结果作为帮扶单位年度争优评先重要参考依据。对帮扶责任人处理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使用上。

[主持人]:今年,在扶贫资金投入规模是否稳定?

[刘德林]:根据省市要求,各县区2020年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只能增,不能减;增幅不能低于上级安排到我县的增幅;从往年考核要求,县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不能低于中省资金的60%。 2019年扶贫专项资金总计5260.7万。2020年扶贫专项资金在2019年基础上,中省市专项资金投入预计增幅20%。另外,不能纳入专项资金的需县财政纳入预算的共4708.6万元。

[主持人]:今年,计划实施的扶贫项目与往年相比,有啥差别?

[刘德林]:2019年共实施扶贫项目64个,今年计划实施项目134个。今年的扶贫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上,特别是在路和水上增加项目资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