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文广旅局:文明探源“我”来说 沉浸体验入人心

“别公堰修建于1929年,1936年春完工,历经7载,主干渠1条,支渠23条,山式闸房1座,墙中部镶有《种稻新法碑》和《堰规碑》,主要介绍科学种稻及堰渠管理、使用、维修的方法,别公堰至今仍保护完好,为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发电防汛发挥着积极作用。”宣讲团成员、西峡县博物馆馆长张博现场的讲解,吸引了诸多干部群众和回乡大学生的聆听。
西峡县文广旅局在组织“文明探源我来说”系列活动中,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把走进西峡县文明实践中心、文化馆非遗传承培训班、图书馆“读红色书籍 传承红色精神”、博物馆“西峡文物我来说”,作为讲座、报告、座谈的探源形式,通过每一次沉浸体验式活动,感受中华文明绵延跳动的脉搏,触摸经济社会发展,凝聚着思想和温度。目前,已经进行的6场活动吸引近万人次线上线下观看,200多名志愿服务者加入文明探源活动中。
西峡县文广旅局“文明探源我来说”,重点突出“我”在现场讲述、“我”在挖掘和传承中对文明探源的认识、“我”在西峡84处国家、省、县文保单位、1200多件馆藏文物中看到了什么?让受众带着时代发展的视角走进中华文明,不断寻找传统宝藏中的时代命题和当代价值,全景式呈现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丰厚的人文内涵。8名有实践经验的宣讲团成员,从一本书、一件文物、一个故事中,洞见底蕴深厚的中华历史脉络,解读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从而强有力的延续了文明之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