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公共服务 > 教育 > 义务教育

西峡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情况

来源:教体局 时间:2023-08-15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河南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细则的通知》要求,我县仔细研究细则,依据评估内容和标准,结合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评估内容包括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31项指标,逐项自查自评。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西峡县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是一个典型的深山县,全县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总人口45.6万,辖16镇、3个街道,299个行政村,是全省第二区域大县。我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99所,在校学生104836人;全县共有教职工6134人。普通小学260所,在校生39000人。其中城区小学9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12年一贯制学校1所);农村小学251所。公办幼儿园(县直和乡镇中心幼儿园19所),附设小学幼儿班230个,在园幼儿9600人(公办,不含民办);普通初中32所,城区初7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12年一贯制学校1所;农村初中25所,初中在校学生25000人。特殊学校1所,在校学生102人。

近年来,西峡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奠基工程、造福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惠及子孙后代的希望工程,立足建设教育强县,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实现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2016年5月,西峡顺利通过河南省政府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11月份,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高考工作连续20年受到南阳市政府记功嘉奖,连续20年受到县委、县政府记功嘉奖。西峡县先后荣获“河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河南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河南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南阳市教育质量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二、评估标准自查情况

A1.资源配置

重点评估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舍、仪器设备等方面的配置水平,同时评估这些指标的校际均衡情况。具体包括: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等7项指标。

以上指标,每所学校至少6项指标达到规定要求,其余项不能低于要求的85%;所有指标校际差异系数,小学均小于或等于0.50,初中均小于或等于0.45。

B1.教师队伍

C1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2人以上、5.3人以上。

现状: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达到6.2人、初中达到6.7人。

C2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1人以上。

现状: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小学达到0.92人、初中达到1.2人。

C3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0.9人以上。

现状: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小学达0.44,初中达0.53。

B2.办学条件

C4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5平方米以上、5.8平方米以上。

现状:根据2022年事业年报数据测算,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有25所不达标,分别是城区一小、城区二小、城区三小、城区四小、第一实验学校、丹水中心小学、西坪一小、双龙二小、回车一小、回车老庙岗小学、丁河陈阳小学、米坪中心小学、五里桥中心小学、葛营小学、郝岗小学、大桥小学、慈梅寺小学、封湾小学、封店小学、重阳中心小学、重阳上街小学、太坪镇中心小学、阳城小学、二郎坪小学、田关小学;初中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有22所不达标,分别是城区一中、城区二中、丹水一中、丹水二中、西坪一中、西坪二中、双龙一中、双龙二中、回车一中、回车二中、丁河一中、丁河二中、桑坪初中、米坪初中、五里桥初中、重阳一中、太坪镇初中、田关一中、田关二中,石界河初中、军马河一中、军马河二中。

应对措施:在以后的统计年报时可适当调整。

C5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小学、初中分别达到7.5平方米以上、10.2平方米以上。

现状:目前我县50人以上学校共计101所,1384个教学班,学生共计64412人。

现有运动场地共计351068平方米,学校运动场地总缺口225498平方米,约需资金1803.98万元(80元/平方米),其中52所学校运动场地达标,49所所学校运动场地不达标.

总体来看,全县运动场地达标的学校是垱子岭小学、一高附校、宋沟小学、重阳一中、牧牛岭小学、操场小学、西岗小学、西官庄小学、瓦房店小学、黑漆河小学、豫边小学、双龙中心小学、二郎坪初中、一高附中,共计14所学校。

C6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000元以上、2500元以上。

C7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3间以上、2.4间以上。

针对C5、C6、C7三项的目前现状,乡镇学校除双龙一中、二中、回车中心小学、丹水一中、回车一中、二中、丁河一中、丁河中心小学、西坪中心小学和五里桥初中、五里桥中心小学外,其余学校全部达标。由于城区学生人数和班额增多,所以C5、C6、C7三项指标均未达标。

A2、政府保障程度

重点评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履职,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执行国家和省重大教育政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成效。具体包括: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城乡义务教育“四个统一”、音乐和美术专用教室配备、办学规模、班额、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核定公用经费、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教师培训学时、教职工编制和岗位管理、教师交流轮岗、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就近划片入学比例、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关爱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就读等15项指标。

以上15项指标均要达到要求。

B3.办学条件

C8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要求。

现状:西峡县于2016年底顺利通过教育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达标率实现了100%,县域内基本实现了“初中乡镇化、小学中心化、城乡布局合理化”的目标。经过五年以来的不断整合,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规划合理,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要求。

C9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

现状: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5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50元。在此基础上,继续落实取暖费年生均30元标准和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每生每年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统一城乡不足100人的学校按100人核定拨付公用经费,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按每生每年6000元标准补助公用经费。

C10所有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其中,每间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每间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

现状:目前我县50人以上学校共计101所,1384个教学班,学生共计64412人。

现有音乐教室共计8497平方米,音乐教室总缺口5369平方米,其中22所学校音乐教室面积达标,79所学校音乐教室面积不达标;

现有美术教室7706平方米,学校美术教室缺口5229平方米,其中22所学校美术教室面积达标,79所学校教室面积不达标。

总体来看,音、美教室均达标的学校是垱子岭小学、一高附校、宋沟小学、重阳一中、牧牛岭小学、操场小学、西岗小学、西官庄小学、瓦房店小学、黑漆河小学、豫边小学、双龙中心小学、二郎坪初中、一高附中,共计14所学校。

C11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

C12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

针对C11、C12目前现状,主要情况在城区小学、城区初中、五里桥镇初中和五里桥镇中心小学。

现在一、二、三、四小共13959人,城区一小共3236人,超出1236人,共50个班,按标准需增加22个班;城区二小共3546人,共52个班,超出1564人,按标准需增加28个班;城区三小共2695人,共51个班,超出695人,按标准需增加9个班;城区四小共4482人,共60个班,超出2482人,按标准需增加40个班;莲花小学共1612人,实验小学共1292人,西峡一高附属学校820人,根据以上情况,按照总人数和班额数,城区四个学校共13977人,按每班45人,共需311个教学班,现有班级213个班,需增加98个班;二小正新建教学班12个,仍缺86个班,根据现状及发展趋势,城区小学需再建6轨36个教学班的学校3个。

  初中:城区一中共3202人,45个班,超出1202人,按标准需增加20个班,城区二中,共2670人,41个班,超出670人,按标准需增加13个班,根据城区初中现状和发展趋势,城区需建一个12轨36个班的初中。

五里桥镇初中共4069人,51个教学班,超出2069人,需增加32个班,根据五里桥镇现状和发展趋势,需再建12轨36个班的初中。

五里桥中心小学3098人,只48个班,超过1098人,需增加21个班,增加1所6轨36个班的小学。

B4.教育经费

C13 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

现状:严格按照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

C14 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6000元。

现状:严格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按每生每年6000元标准补助公用经费。

C15 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

现状: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为70343.6万,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收入60600.14元(2021年统计结果)。西峡县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

B5.教师队伍

C16 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

现状: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

C17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

现状:西峡县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根据各乡镇(学校)实际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

C18全县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

现状:全县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达到符合条件教师总数的12%,其中骨干教师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3%。

C19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

现状:专任教师全部持证上岗,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

B6.教育公平

C20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达到100%、95%以上。

现状:全县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达到100%、95%以上。

C21全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50%,并向农村初中倾斜。

现状:多年来全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达到50%。

C22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健全;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不低于85%。

现状:留守儿童及其他特殊群体学生关爱体系健全,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应入尽入”,比例达到100%。

A3、教育质量

重点评估县域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具体包括:具体包括:初中三年巩固率,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校长依法治校,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及综合实践,课业负担,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等9项指标。

以上9项指标均要达到要求。

B7.教育普及程度

C23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

现状:全县初中阶段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

C24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

现状: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均达到95%以上。

B8.学校管理水平

C25所有学校制定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

现状:全县所有学校制定章程,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水平逐年提高

C26全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现状:全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C27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

现状: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

C28所有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达到良好以上。

现状:在学校管理上,坚持德育为首,紧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大力提倡“一校一特色,绿色、健康、和谐”发展理念。

C29课程开齐开足,教学秩序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全县各学校开齐开足课程,学校教学秩序规范,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C30无过重课业负担。

现状:规范办学行为,坚决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课业和校外培训负担,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社会及家长满意度高。在布局调整上,西峡县出台了十四五“初中县城化、小学中心化、小学教学点逐步消除规范化”5年规划,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目标逐步实现

截止2023年春,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1所,其中50人以上的小学71所,初级中学30所。

大校额(学生数超过2000人)学校8所,其中小学5所(城区一、二、三、四小,五里桥小学)初中3所(城区一、二中,五里桥中学);超过2500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宛西育才实验学校)

大班额(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超过45人、50人)学校25所其中小学13所(城区一、二、三、四小,五里桥郝岗、封湾、大桥、葛营、中心小学,西坪一小、峡河小学,双龙一小、二小);中学12所(丹水一中、二中;城区一中、二中、实验、附属学校;五里桥初中;丁河一中;西坪一中,二中;双龙一中,二中)。

B9.学业质量与综合素质

C31在国家或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

现状:在国家或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

其他事项

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县不予认定:存在以考试方式招生; 存在违规择校行为;存在重点学校或重点班;存在“有编不补”或长期聘用编外教师的情况;教育系统存在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违纪违规事件;有弄虚作假行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