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2022年乡村振兴重要政策及工作开展情况
西峡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汇报
一、总体成效
一年来,我们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总体保持帮扶政策稳定,努力做到政策不变、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衔接工作。
(一)责任落实“层层压实”。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要求,通过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专班推进制度、总队长包乡制度、驻村工作制度、入户帮扶制度、督导巡查制度、党建引领制度等,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领导体系,做到层层压实责任。
(二)政策落实“无缝对接”。在保持攻坚期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优化完善帮扶政策,加强政策宣传,扩展政策覆盖范围,落实市“5+2”动态联动机制,将行业惠民政策拓展到“三类户”,保证全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均能享受到教育资助、健康帮扶、医疗保障、民政救助、危房改造等政策“红利”,确保了政策落实不断档、无空档。
(三)工作落实“上下满意”。围绕省“大排查、大起底”,防返贫监测两次集中排查活动;市“四抓四促”“靶向整改”专项行动和产业就业帮扶、技能培训、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四集中”兜底保障、脱贫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整体提升,人居环境“双貌”整治、村集体经济发展,因灾因疫防致贫返贫等重点工作,持续夯实脱贫成果,确保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生活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广大群众对帮扶工作的满意度、认可度持续攀升,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四)巩固成效“持续稳固”。据统计,2022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6297.97元,增加14.19个百分点。共实施衔接资金项目166个,投入资金9618万元,截止2022年10月底,已拨付8432.87万元,占比87.6%。县级投入资金2750万元,高于2021年1.85个百分点。截止2022年10月31日,全县共有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8642户22504人。其中,脱贫人口7935户20331人,监测对象914户2810人,均持续享受各类惠民政策,群众福祉不断增进。
(五)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59个脱贫村“夺旗争星”为抓手,对标对表“五星支部创建标准”和五大振兴的总体要求,补短板、强弱项,抓提升、促发展,有效衔接推进“五大振兴”。其中,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39个村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一期全部完工。完成改厕4860户,累计达到5.8万户,占全县农村常住人口的95%以上,改厕率居全省前列。突出以入户帮扶“六个一”、志智双扶“三个一”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推动乡村建设,开展乡村治理。全年有23个脱贫村争创三星、6个脱贫村争创四星、1个脱贫村争创五星。
二、重点工作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幸福生活的新起点”要求,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重点工作,立足实际,找准切入点,瞄准突破点,凝聚合力点,重抓重推,力求成效。
(一)聚焦机制建设,重在管用见效。在健全工作体系机制的基础上,为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一会四建”建设。一是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判工作,解决决策共识问题。今年以来召开县委常委会6次、县政府常务会10次、全县推进会15次,集中分析形势,掌握动态,化解风险,解决重点工作问题。二是通过组建工作专班,解决牵头抓总问题。成立“巩固衔接”领导小组,下设“八大工作专班”,明确职责任务,专项研究、专班推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三是通过组建包乡总队长,解决县乡“两张皮”问题。全县16个乡镇成立16个巩固脱贫成果总队长,由县处级领导担任总队长责任人、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督人督事督效果,统筹指导和推进分包乡镇工作。四是通过组建专业化核查队伍,实现“专人干专事”,解决督导检查不专业问题。组建30人的专业核查队伍,开展常态化实地核查,发现问题,指导工作。五是通过组建督查巡查队伍,实督实导,解决改进作风问题。抽调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县督查局、县乡村振兴局等单位人员,组成联合督查巡查组,专项督导,发现问题,定期通报,督促整改,实现问题清零。
(二)聚焦动态监测,深化排查联动机制。按照省、市动态监测的要求,对照行业部门的职责、监测对象的标准及范围,深入推进落实市“5+2”联动工作机制。每月组织24个重点行业部门,“县乡村”一体联动,一月一排查、一汇报、一核查,每季度一排序、一通报,实现部门和县乡村之间信息互通互联和数据共享,确保动态监测排查全覆盖、无遗漏。截至2022年10月31日,通过“5+2”联动工作,全县排查问题166个,整改问题166个;通过全年两次的集中排查和每月一次的常态化排查,新纳入监测对象101户340人、风险消除104户320人,累计纳入监测对象914户2810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40户111人;边缘易致贫户272户789人;突发严重困难户602户1910人。风险已消除428户1276人,风险消除率45.41%。
(三)聚焦双业帮扶,持续增加群众收入。按照双业帮扶“四个不低于”目标要求,聚焦“菌果药游”特色产业,打造“一区四带多园”乡村振兴产业园。通过“发展产业、稳岗就业、培训赋能及优化稳岗就业奖补”等措施,持续扩大就业帮扶。同时,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优化产业奖补政策,采取“定额补助+绩效分档补助”激励措施,调动企业和脱贫户的积极性,确保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稳步提升。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县脱贫人口(含稳定脱贫)及监测对象就业8077人(其中:省外就业1083人,省内县外就业497人,县内就业6497人),新增就业196人。其中,公益岗2231人,新增24人。同时,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要求,完成培训980人,新增取证973人,占任务总数的138.59%。其中,高技能人才32人取证。
2022年,全县1919户6591人低收入人群发展产业奖补项目,发放奖补资金1418万元。 落实一次性务工交通补助2594人49.75万元,发放劳务绩效奖补1425户127.15万元。
(四)聚焦“三保障”,持续落实惠民政策。通过行业政策落地落细落实,持续提升“三保障”水平。截止2022年10月底,在医疗保障上,全县脱贫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合率、符合医保救助患者结算率均达到100%。共支付农村低收入人口住院患者各项医疗保障待遇15120人次、4007.67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报销3126.41万元;大病保险累计报销343.69万元;医疗救助共救助536.96万元。在教育资助上,2022年春期,为全县学前至中职阶段5652名学生共减免学费、住宿费419.0755万元,其中,为679名在校在籍脱贫享受政策和风险未消除的监测对象家庭学生减免学费、住宿费60.724万元;为10885名贫困家庭学生发放资助金914.825万元,其中,为2016名脱贫享受政策和风险未消除的监测对象家庭学生发放资助金235.16万元。在社会保障上,全县纳入农村低保7914户14098人、农村特困供养4721人,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611.94万元、特困供养资金2846.22万元。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809.748万元。住房安全保障方面,新改造危房24户(D级20 户、C级4户),其中涉及脱贫户4户、监测5户、贫困残疾人家庭3户、低保6户、五保户2户 。饮水安全保障方面,共实施项目23个,投入1379.14万元。
(五)聚焦特困群体,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始终把特殊贫困群体作为全面巩固脱贫成果的底线任务和民生工程,坚持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应帮尽帮原则,筑牢最后一道防线。围绕特贫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孤儿、精神病人和特大重病户等特殊贫困群体,灵活采取“一分散四集中”兜底保障模式,完善健全常态化运营机制,有效解决动态入住、资金投入、管理服务等问题,实现动态管理常态化、兜底保障全覆盖,确保“兜底一人,幸福全家人”。全县“分散托管”2971人、82家“四集中”兜底机构入住2616人,“集中托管人性化,医养结合专业化,县乡村兜底一体化,社会养老市场化”目标基本实现。
(六)聚焦整村推进,提升脱贫村发展水平。突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双貌”改善、村集体经济壮大等重点,持续投入、完善功能、发挥效益,提升脱贫村整体发展水平。一是围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结合全县“十四五”规划编制,继续加大对脱贫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改造提升“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二是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健康帮扶政策、住房保障政策及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等,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围绕村容户貌治理,借鉴攻坚期提升村容户貌的具体做法,坚持以责任组为统领,以群众为主体,以智志双扶“三个一”、干部帮扶“六个一”抓手,以解决户容户貌“脏乱差”为重点,深入开展“四美乡村”和“五美庭院”评选活动,激励群众参与,提高环卫意识,培养卫生习惯,推动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全县创成“美丽小镇”4个,“四美乡村”29个,“五美庭院”11705个。四是围绕壮大村集体经济,依托“菌果药旅蜂”等五大产业,通过建产业基地、冷库、农庄、民宿、农家宾馆等形式,拓展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新路径,对集体经济收入达不到10万元的41个村,分两年两批,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已投资2000万元(含村自筹700万元),保证所有脱贫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
(七)聚焦扶贫资产“扶提改”,确保发挥更大效能。落实市“四查四促”专项行动,在确权登记的基础上,对全县207个经营类帮扶项目,采取“扶优、提效、改差”举措,确保扶贫资产产业项目发挥最大效益。一是以“扶”为切点,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投入3680万元,重点实施“三线”菌果药旅优势产业项目;投资730万元,重点扶持百菌园、仲景香菇酱等8家带农企业,新上设备,生产香菇酱、香菇腐竹等新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增加香菇产品附加值;投入1900余万元,推进香菇生产全域“双改双替代”(煤改气、改电)项目31个,每袋菌棒可降低成本0.1元左右,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1300余万元。二是以“提”为亮点,推动一般项目换挡升级。探索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公司化运营、龙头企业带动等措施,解决中华蜂、冷库等产业项目效益一般问题。中华蜂通过依托德森蜂业统一培育技术团队,统一回购蜂蜜,统一品牌推介,实现“线上+线下”年销售150多吨,产值2400万元;冷库按照统管模式经营运行,实现提质增效。三是以“改”为重点,推动较差项目发挥效能。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优化项目管理,探索实施在建项目设计、运营、监管、收益一体化模式,优化已建项目管护机制,确保较差项目发挥效益。如田关镇孙沟村保鲜库,因当地小杂果歉收造成闲置,被定为较差项目,我们通过与当地食品加工项目“联姻”,签订长期租赁合同,可藏水果、蔬菜、食品等,拓宽储藏农副产品新渠道,彻底解决冷库闲置、效益差问题。
(八)聚焦搬迁后扶,提升安置点综合服务功能。按照“五个有”(社区服务中心、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卫生室和综合性文化场所)标准,配套完善搬迁安置点功能设施。投资387.07万元,完善道路、路灯、公厕、车棚、垃圾中转站、污水管网等便民设施,比如,在西坪镇西岗安置点,建立公共厨房等配套设施。同时,充分发挥扶贫产业基地、合作社或托管组织带贫作用,投入198.93万元,扩建香菇基地11个、建冷库4个、猕猴桃(中药材)基地9个,安排419名搬迁群众在产业基地务工,吸纳109名搬迁群众入企就业,人均年增收3.5万元左右;有279名搬迁群众安排为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岗,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采取“公司+扶持资金+项目基地+合作社+搬迁户收益分享”模式,帮助无劳动能力搬迁群众522户,实现投资托管和资金分红,户均年增收3300元。
三、工作特色与亮点
一年来,我们牢记初心,勇担使命,立足实际,自我加压,探索创新,在巩固成果上出真招,在衔接振兴上下苦功,一丝不苟,笃行不怠,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一)紧扣“十个坚持”,开辟产业扶持新局面。用现代农业理念,按照产业发展“十个坚持”: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坚持政府主导,坚持规划先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坚持金融扶持,坚持落实产业保险,坚持培育专业技术队伍,坚持产供销“三链同构”要求,围绕“菌果药旅”四大特色主导产业,推行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打造“一区四带多园”乡村振兴产业园63个,开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发展之路,探索“产业做大、基地做优、企业做强、巩固成果做实”的“四位一体”的联农带农模式。在保证每年不低于60%的衔接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另外拿出1000万元,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在示范区、示范村及重点村实施提升改造工程,对新建产业园、产业基地、农业加工企业等落实奖补;对菇农、果农普遍采取到户奖补,对药农落实“四免一提高”惠民措施(免费提供有机化肥、无公害农药、种子、技术服务,提高收购价)。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拉长产业链条,把8642户脱贫户、监测户吸附在种植、加工、仓储、购销、流通服务等产业链上创业增收,年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
(二)创新“五+”金融,激活群众创业新动力。积极探索金融扶持新机制,建立“政府+银行+合作社+脱贫户(监测户)+保险公司”金融扶持模式,实施农行、农商行、宛药、保险公司、果然风情等五种措施,推出“果贷通”“菌贷通”“药贷通”等产业扶持信贷产品,将金融资本注入龙头企业,嵌入脱贫产业,金融激活企业、企业壮大产业、产业带动脱贫户,为产业项目注入“源头活水”,为脱贫群众铆足发展后劲。今年“错峰”投放,坚持应续尽续、应贷尽贷、应贷快贷,加大小额信贷和“企业贷”支持力度。截至10月31日,今年新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356户2052.8万元,新增户贷率31.45%;总贷款余额1953户2767.1万元,总贷款余额户贷率45.30%。今年新发放精准扶贫企业贷款13580万元,帮扶3318户,累计发放70285万元。同时,聚焦无能力发展产业和无法就业的兜底户,利用小额信贷,鼓励发展户用光伏项目,在巩固2020年发展户用光伏818户的基础上,2022年拓展新发展户用光伏530户,确保兜底户增收持续稳定。
(三)坚持“四项机制”,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以机制保运行、以机制促落实、以机制激活力。一是网格管理机制。建立镇、村、组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坚持“定网格、定岗位、定人员、定责任、定目标”,包村领导(包村干部)、村支书、包组村干分别担任三级网格长,整合“五大员”,嵌入网格,全面负责辖区人居环境整治。二是示范创建机制。明确2000人以上的村创建示范组不少于3个,每组创建示范户不少于5户;2000人以下的村创建示范组不少于2个,每组创建示范户不少于3户。通过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带动整体推进。三是激励奖惩机制。对村、组、户和“五大员”分别制定奖惩办法,实施精准激励、有效推进。如回车镇对村建立了人均5元的人居环境整治基金,主要用于各村人居环境整治机械、人力等费用支出;根据每半年各村评比排名,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分别给予4000元、3000元、2000元奖励,对后三名分别扣罚人居环境整治基金5%、10%、15%,并由村支书在大会上作表态发言。四是多元投入机制。例如回车镇由村“两委”组织,采取群众筹一点、乡贤捐一点、村级集一点、政府补一点等渠道,解决环境整治过程中必要的费用开支。如:黑虎庙村苍龙组在群众每人筹资800元的基础上,并发动在外成功人士积极募捐,累计筹措资金7.2万元,建成游园广场1个,治理河道、修堰垒坝240余米。
(四)打造“四美西峡”,推动乡村建设高质量。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发展美丽经济、优化美丽环境、修复美丽生态、建设美丽城乡,打造“四美西峡”,推动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在规划引领上,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村庄“多规合一”规划等,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形成由中心城区、中心镇、小集镇、到美丽乡村组成梯次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体系,构建经济动力强、功能多元、城乡一体、健康发展的乡村振兴空间发展新格局。在产业上,努力构建以香菇为主的灌河沿线百公里食用菌产业集群、以猕猴桃为主的312国道百公里林果业产业集群、以山茱萸为主的的北部山区百公里中药材产业集群、以老界岭至恐龙遗迹园“5A”景区沿线为主的百公里旅游画廊集群等,形成“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其中,“菌菇药”产业年综合效益达260亿元,农民收入的80来自于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融入好山好水,形成美丽经济。在建设提升上,实施农村公路畅通、供水保障、清洁能源、人居环境、数字乡村、村级综合服务提升等工程,完善提升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如,人居环境推广“污水处理场+小型污水处理站+微动力循环+生态湿地”模式,建成生态湿地166处、10个微动力一体化处理设施,日污水处理达1.77万吨,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处理率达65%。。在乡村创建上,全县已创成全国文明村镇8个、国家卫生镇12个、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3个,全国特色小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和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累计10个,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16个,初步形成“产业美、环境美、生态美、城乡美”的农村新气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