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新增“四上”企业増势放缓,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市场主体重要指示精神,从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等方面入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市新增“四上”企业由一季度的101个,上半年的163个,增加到1-10月份的241个,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从新增“四上”企业的数量、质量等方面观察,质量不高、増势放缓等问题不容忽视。 1-10月,全市新增“四上”企业241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个,同比增长0.8%,其中,10月当月新增“四上”企业9个,比上年同期减少19个,同比下降67.9%。
一、呈现特点
(一)五个行业同比三升两降
1-10月,全市新增“四上”企业数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的行业有3个,分别是: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规模以上服务业和资质以上建筑业,入库数量分别为53个、26个和46个,同比增长39.5%、23.8%和2.2%;新增“四上”企业数量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的行业有2个,分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入库数量为69个和47个,同比下降11.5%和17.5%。
(二)三产占比过半,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1-10月, 全市第三产业新增“四上”企业126个,占全市新增“四上”企业的52.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8个百分点。其中,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占全市新增“四上”企业的22.0%,比上年同期提高6.1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占全市新增“四上”企业的10.8%,比上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
(三)新开业(投产)企业占比提高,建筑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占六成多
新增“四上”企业包含新开业(投产)企业和成长性企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下”转“四上”企业),其中对GDP有净拉动作用的是新开业(投产)企业。1-10月新开业(投产)企业150个,比上年同期增加8个,占全市新增“四上”企业的62.2%,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经营业47个,占全部新开业(投产)企业的31.3%;资质以上建筑业46个,占全部新开业(投产)企业的30.7%,这两个行业的占比和达62.0%。
(四)由“四上”转“四下”退库的法人单位超五成
根据现行的制度规定对于已经在一套表单位库的“四上”企业,如果经营过程中达不到规上标准,将在2月份月报和年报集中申报退库。1-10月共退库253个单位,其中由“四上”转“四下”退库的法人单位有133个,占退库法人单位总数的52.6%;破产、注吊销单位82个,占退库法人单位总数的32.4%;停业(歇业)单位8个,占退库法人单位总数的3.2%。
(五)规模以上工业退库单位数占比超七成
1-10月共退库253个单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退库184个,占全部退库单位数的72.7%;零售业退库23个,占全部退库单位数的9.1%;其他服务业退库20个,占全部退库单位数的7.9%;批发业退库15个,占全部退库单位数的5.9%。
(六)县市区发展分化明显
从各县市区新增“四上”企业数量上来看,1-10月累计新增“四上”企业个数达到20个及以上的有5个县区,分别是:镇平县(25个)、唐河县(24个)、卧龙区(22个)、宛城区(21个)、新野(20个);新增“四上”企业个数10个以下的有4个县区,分别是:淅川县(9个)、社旗县(9个)、官庄工区(3个)、鸭河工区(0个)。其中新增规模以上工业10个及以上的有3个县,分别是:西峡(13个)、新野(12个)、镇平(10个)。
从各县市区新增“四上”企业同比增减情况来看,1-10月累计新增“四上”企业个数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较多的县区有:卧龙区、新野县和桐柏县均增加11个,宛城区增加8个,镇平县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均增加7个。新增“四上”企业个数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较多的县市区有:邓州市减少21个,南召县减少19个,方城县减少9个。
二、现存问题
(一)新增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
1-10月新增的241个企业规模都不大,基本上都是刚达到“四上”企业标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规模偏小,核心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若效益下滑很容易造成不达“四上”规模而退库,稳定性差、在库周期短。
(二)在库企业存量减少,对经济增长拉动力下降
今年以来,由于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生产活动受限,生产规模严重萎缩,出现停产、半停产或破产倒闭现象。截至2020年10月,全市在库四上企业4166个,比上年同期减少340个,其中工业比上年同期减少353个,工业企业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工业企业大批量退库,将直接影响全市经济发展。
(三)企业入统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主要原因一是企业本身财务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虽然达到了入库标准,但无法提交入库所需的财务报表;二是部分企业担心转为规上企业后,会加重税赋和管理约束,不愿升规入库;三是申报进入“四上”企业后,需要建立制度、明确专人负责,通过联网直报平台每月上报统计报表,企业觉得增加成本和负担。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名录库管理,完善名录信息。
各级政府统计部门要高度重视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工作,牢牢把握“先进库,后有数”,“要进库,走程序”的原则,切实加强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工作;充实基层统计力量,加强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水平,及时更新、维护基本单位名录库,促进达标企业及时准确入库,使全市基本单位名录库真正成为全面、可靠、动态的信息库 。
(二)加强部门合作,挖掘发展潜力。
发改、工信、商务、住建、税务等部门要共同加强对企业的调研力度,及时准确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加强对“准规模以上企业”的联合关注和扶持,通过各种方式摸情况、找问题、寻对策,做好对达标企业的入库指导工作,加强企业成长性预测,及时测算企业营业收入情况,建立“准规模以上企业”的动态管理机制,达标一家,申报一家,提高申报入库工作效率。同时对达到“四上”标准的个体户,积极做好“个转企”工作,促进资产规模大的个体工商户向组织程度高的私营企业转型,对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的小规模纳税人督促其转为一般纳税人,为纳入统计奠定基础。实现注册登记的转型升级,形成“个转企”、“小升规”的良性通道。
(三) 加大培育力度,壮大企业规模。
大中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是拉动经济增长、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针对南阳微型企业较多、企业规模偏小的现状,要突出抓好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培养骨干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资源、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通过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整合有效资源,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存量监管,助企纾困解难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培育扶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应加大对在库企业的关注和扶持力度,加强跟踪监测,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解决“准入容易,准营难”、融资难、企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科技成果转化不顺畅等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和难题,从而避免因经营不善、政策贯彻执行不到位等因素而导致企业“四上”转“四下”或破产、关闭、注(吊)销等状况发生。
(五)兑现奖惩措施,强化宣传引导。
建议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对“四上”企业入库的激励政策,同时要做好宣传工作,打消企业的各种顾虑,让已经入库的企业按照有关奖励政策得到奖励,尚未入库的企业看到奖励政策的落实到位,提高企业申报入库的积极性,鼓励其对统计工作的配合。
(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考评机制。
由于企业配合程度不高,对已经达到规模的企业要想让其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完善相关上报资料达到联网直报要求,或者达到“四上”标准的个体户登记注册为企业,非统计一家之力所能及。因此,建议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四上”企业入库工作,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政府牵头组织,部门积极配合,上下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大对“四上”企业的考核评价力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