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数说西峡 > 统计数据

西峡县统计局关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来源:统计局 时间:2014-03-31

2013年, 在形势异常严峻、困难挑战明显增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西峡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 “经济强县、生态大县、旅游名县”的奋斗目标,为建设富强、秀美、和谐新西峡努力奋斗,强化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0.4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5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23.1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42.7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2:65:21.8优化为12.9:64.7:22.4。全县人均GDP为41010元。

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7.3亿元,比上年增长2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1.5%和13.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6%,衣着价格上涨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8%,居住价格上涨41.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1.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升1.3%。

就业形势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迈出新步伐。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97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3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9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效控制在3.7%以内。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13年西峡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3.7%。

全年粮食总产量99457吨,比上年减产3.8%。夏粮总产量35520吨,减产5.6%;秋粮总产量63937吨,减产2.8%。油料总产量7201吨,增产9.5%。烟叶总产量4161吨,增产3%;蔬菜总产量271885吨,增长11.5%。

表1:2013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吨)

产品名称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粮食

99457


-3.8


夏粮

35520


-5.6


秋粮

63937


-2.8


油料

7201


9.5


花生

3723


10.4


油菜籽

芝麻

1490

2106


11.6

12.9


烤烟

4161


3


水果

437641


14.9


蔬菜

271885

 

11.5


全年肉类总产量30217吨,比上年增长2.4%。禽肉产量1876吨,增长1%。

表2:2013年主要畜产品产量


2013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猪肉

牛肉

羊肉

禽肉产量

30217吨

20598吨

4718吨

2597吨

1876吨

2.4

2.9

0.02

3.8

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1亿元,下降2.1%;股份制企业增加值94.6亿元,增长16.7%。轻工业增加值12.2亿元,增长30.4%,重工业增加值84.6亿元,增长14.4%;公有制增加值1.1亿元,下降2.1%,非公有制增加值95.8亿元,增长16.4%。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2.1亿元,下降1.4%。

表3: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单位:万元)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工业增加值

968548


16.1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10934


-2.1


国有企业

8654


-2.7


股份制企业

945657


16.7


其中:公有制

10934


-2.1


非公有制

957655


16.4


其中:轻工业

122435


30.4


重工业

846153


14.4


主要工业产品中多数保持较快增长。

表4: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供电量

机制纸及纸板

耐火材料制品

中成药

水泥

大理石板材

发电设备

钢材

万千瓦小时

万吨

万平方米

万千瓦

105305

13981

1761818

8049.5

63.2

15.1

17.6

1904626

-17.5

2.2

15.6

5.9

-4.7

-1

-56

28.8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实现利税29.4亿元,增长18.2%;实现利润17.3亿元,增长20%。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5.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9%。

产业集聚区全面发展。全年主营收入377亿元,同比增长18.5 %,其中,三上企业主营收入369亿元,同比增长 17.3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1亿元,同比增长55.5%;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2亿元,同比增长42.2%;工业项目投资94.7亿元,同比增长14.3%;税收收入7.8亿元,同比增长5.5 %;新吸纳从业人员5035人,累计达到40137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130.8亿元,增长44.6%;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8亿元,下降3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9亿元,下降33.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43.4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3.6亿元,增长36.8%。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13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14.1亿元,增长14.1%;零售业零售额43.9亿元,增长12.9 %;住宿业零售额5.7亿元,增长12.1%;餐饮业零售额12亿元,增长13.8 %。

六、对外经济

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完成7.49亿美元,同比增长66.6%;其中出口5.45亿美元,增长131.3%;进口 2亿美元,同比下降4.7%。农产品出口4.53亿美元,增长226.4%,居全省、全市第一位。机电产品出口3415万美元,增长45.9%。全年争取项目290个,争取资金12.4亿元,增长8.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客运量1069万人,客运周转量111475万人公里;货运量1668万吨,货运周转量369569万吨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244万元,增长7.5%。年末本地移动电话用户36.6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3.6万户,固定电话用户5.3万户。

全县已建成开放以名园、名山、名漂“三名”景区为代表的景区14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5个,2A级景区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拥有旅游社9家,其中国际社1家,国内社8家;已建成旅游接待宾馆20余家,其中4星级宾馆2家,3星级宾馆3家,2星级宾馆2家;建成农家宾馆600余家,星级农家旅馆80余家,全县旅游日接待能力达3万人。2013年全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87.6万人次,门票收入1.95亿元,综合收入1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1%、25.7%、26.8%。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县财政收支预算运行平稳,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稳定大局,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2013年全年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4766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税收收入62693万元,增长9.2% ,非税收入22073万元,增长14.9%。全县财政支出216353万元,增长10%;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34558万元,增长7.9%;科技支出4703万元,增长12.3%;医疗卫生支出17499万元,增长10.1%;教育支出51479万元,增长12%。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6.1亿元,增长1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7亿元,增长14.2%;中长期贷款余额19.8亿元,增长35.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现有公办普通高中学校3所,在校学生10174人,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5574人。全县初级中学27所,在校学生18575人;小学303所,在校学生52387人。全县共有幼儿园59所,民办9所,乡镇民办10所,在园幼儿1376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98人。

全县拥有11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省级5家)、5家河南省创新型企业、1家河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创新型科技企业的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全年专利申请503项(其中发明专利56项,实用新型446项,外观设计1项),同比增长225%。授权335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297项),同比增长272 %。

十、文化和卫生

一是双节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功组织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迎春电视文艺晚会》、《团拜文艺晚会》和大型灯展、灯节花车巡游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舞狮、旱船、高跷、戏曲等传统文艺节目,丰富了群众的双节文化生活。二是节庆文艺演出好戏连台。组织举办了庆三八“展巾帼风采,建和谐家园”文艺晚会,庆两会“共铸辉煌”文艺晚会,庆五一“迎农运”文艺汇演,庆七一“红歌飘扬”文艺演会,庆八一“融合之歌”文艺晚会、“唱响主旋律、喜迎十八大”国庆文艺晚会、“喜庆十八大、赞歌献给党”等大型文艺汇演活动11场次。

全年完成自然村通有线电视29个,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80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3200个)。全县299个行政村,已通有线电视285个村,覆盖率达95%,自然村组3009个,已通有线电视2699个,覆盖率达90%,全县居民11.53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达10.9万户,覆盖率达92%。乡镇模拟有线电视转播中央、各省市共39套电视节目,县城数字电视节目转播129套;全县无线广播覆盖率为88%;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用户覆盖率为5%。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县现有县级和乡级医疗卫生机构24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7个,乡镇卫生院17个。有各类卫生从业人员2035人,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1501人,乡镇卫生院534人。全县执业医师人数达397人,注册护士721人。全县拥有床位2118张,其中县级医院1606张,乡镇卫生院512张。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为465245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86312人,城镇化率达到42.4%,乡村人口为278933人。全年出生率为10.3‰,死亡率为5.9‰;自然增长率为4.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51元,比上年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490元,增长11.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6%。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390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976元,增长26.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

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我县在岗职工工资稳步增长,职工工资水平提速加快。2013年,我县在岗职工全年平均工资达到35195

元;全县在岗职工月平均报酬为2933元,增长25.7%。

2013年全县确定农村低保对象15619户17709人,取消不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1143人,新增1448人;确定城市低保对象2764户4977人,取消231户851人,新增69户291人。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87元提高到99元,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80元提高到195元,达到省、市规定标准。全县五保供养对象3138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1569人,分散供养1569人,集中供养率达到50%。

全年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6093人,征缴保费1820万元。失业保险参保职工23823人,征缴保费938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45567人,征缴保费5865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18081人。工伤保险参保人员21819人,征缴保费430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员13978人,征缴保费294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20.77万人,参保率达99%,其中参保缴费14.99万人,待遇发放5.8万人,收缴保费2039.77万元。

十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2013年,全县丁河封湾、蛇尾河东台子、老鹳河杨河、淇河西坪淇河大桥、黑漆河西坪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西峡老鹳河水文站、垱子岭、许营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县城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0天,汉冶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在290天。2013年全县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 、氨氮(NH3-N)、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0x) 分别完成削减576.22吨、58.14吨、5248.49吨、155.85吨,削减率分别是2010年的16.9%、12.3%、44%、5.4%,圆满完成年度减排任务。

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完成了21家工业企业、18家矿山企业、377个生活排污口的整治任务,对鹳河城区段7家餐饮摊点和全县104家“十五小土”等淘汰落后企业进行了拆除,关停了33家畜禽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户)。2013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800余人次,检查企业500余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82起,下发纠正环境违法行为通知82份,纠正违法行为46起,立案处罚36起。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西峡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