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数说西峡 > 统计数据

西峡县统计局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来源:统计局 时间:2013-03-29

2012年, 在形势复杂多变、困难挑战明显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西峡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 “经济强县、生态大县、旅游名县”的奋斗目标,为建设富强、秀美、和谐新西峡努力奋斗,强化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75.1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2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16.7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38.3亿元,增长9.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7:66.8:19.5优化为13:65.5:21.5。全县人均GDP为39779元。

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3.6%和17.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7%,居住价格上涨1.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1.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升3%。

就业形势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迈出新步伐。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11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55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效控制在3.7%以内。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12年西峡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4.7%。

全年粮食总产量103408吨,比上年增产3.6%。夏粮总产量37620吨,增产2.3%;秋粮总产量65788吨,增产4.4%。油料总产量6574吨,增产10.5%。烟叶总产量4041吨,增产0.5%;蔬菜总产量243735吨,增长19.8%。

表1:201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吨)

产品名称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03408


3.6


夏粮

37620


2.3


秋粮

65788


4.4


油料

6574


10.5


花生

3373


9.8


油菜籽

芝麻

1335

1866


11.7

10.8


烤烟

4041


0.5


水果

380999


15.6


蔬菜

243735

 

19.8


2012年全县植树造林工作突出通道绿化、项目造林、产业发展、资源保护四个重点,全方位加强造林绿化工作。全年完成工程造林21.45万亩,新完成封山育林68万亩,义务植树160万株,四旁植树120万株,实施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8.87万亩。被授予“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其次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速生丰产林,积极推广林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全年新发展以猕猴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10200亩,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8100亩,苗木花卉基地4600亩。

全年肉类总产量29522吨,比上年增长4.9%。禽肉产量1857吨,增长10.1%。

表2:2012年主要畜产品产量


2012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猪肉

牛肉

羊肉

禽肉产量

29522吨

20018吨

4716吨

2503吨

1857吨

4.9

0.1

-0.2

8.2

10.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

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2亿元,增长6.2%;股份制企业增加值86.3亿元,增长18.7%。轻工业增加值10亿元,增长9.2%,重工业增加值79.1亿元,增长18.4%;公有制增加值1.2亿元,增长6.2%,非公有制增加值87.8亿元,增长17.6%。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2.2亿元,增长34.9%。

表3: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单位:万元)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工业增加值

890808


17.4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12428


6.2


国有企业

9220


1.7


股份制企业

863373


18.7


其中:公有制

12428


6.2


非公有制

878369


17.6


其中:轻工业

100369


9.2


重工业

790428


18.4


主要工业产品中多数保持较快增长。

表4: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供电量

机制纸及纸板

石墨及碳素制品

中成药

水泥

大理石板材

发电设备

钢材

万千瓦小时

万吨

万平方米

万千瓦

127577

13678

1732327

7599.1

66.3

15.2

40

1478700

40.7

12.1

-31.9

30.6

-3.4

66.3

85.9

-23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实现利税26.6亿元,增长20.3%;实现利润16.2亿元,增长22.2%。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3.1%,比上年下降5.9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产业集聚区全面发展。建成区面积达到16.3平方公里,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5亿元,增长51.3%;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15.3亿元,增长3.9%;税收收入达到7.4亿元,增长11.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103.4亿元,增长142.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5亿元,增长141.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9亿元,增长138.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1.3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6.5亿元,增长47.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12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12.3亿元,增长16.3 %;零售业零售额23.2亿元,增长13.9 %;住宿业零售额5亿元,增长11.8%;餐饮业零售额10.5 亿元,增长17.8 %。

六、对外经济

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完成44478万美元,同比下降31.6%;其中出口23590万美元,同比下降42.6%;进口 20892万美元,同比下降12.8%。进出口、出口、进口总量均居全市第一位,进出口增幅分别居全市第11位、第13位、第10位;分别居全省第55个对外开放县中第41位、第53位、第21位。全县出口企业达到25家,今年新增出口企业1家。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客运量1012万人,客运周转量104569万人公里;货运量1589万吨,货运周转量324708万吨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018万元,增长4.2%。年末本地移动电话用户34.6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2.3万户,固定电话用户5.4万户。

全县已建成开放以名园、名山、名漂“三名”景区为代表的景区14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5个,2A级景区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拥有旅游社9家,其中国际社1家,国内社8家;已建成旅游接待宾馆20余家,其中4星级宾馆2家,3星级宾馆3家,2星级宾馆2家;建成农家宾馆600余家,星级农家旅馆80余家,全县旅游日接待能力达3万人。2012年全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52.2万人次,门票收入1.76亿元,综合收入1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5%、24.8%、27.3%。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县财政收支预算运行平稳,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稳定大局,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全年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6639万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税收收入57427万元,增长14.8% ,非税收入19212万元,增长6.9%。全县财政支出196699万元,增长24.8%;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32030万元,增长35.1%;科技支出4188万元,增长13.7%;医疗卫生支出15896万元,增长6.7%;教育支出45950万元,增长20.7%。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9.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5.6亿元,增长18%。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9.9亿元,增长22.3%;中长期贷款余额14.6亿元,增长31.8%;票据融资9.2亿元,下降4.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现有公办普通高中学校3所,在校学生10174人,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5574人。全县初级中学27所,在校学生18575人;小学303所,在校学生52387人。全县共有幼儿园22所,其中县城教育部门办3所,民办9所,乡镇民办10所,在园幼儿1376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98人。教育质量持续提升。2012年,2819人参加高招考试,过本科线的考生达2105人,其中过重点线(本科一批)461人,过线率16.35%;本科二批以上1085人,过线率38.49%;本科三批以上2105人,过线率74.67%,比2011年提高了10.72个百分点,实现了连续十年的大幅度增长。我县考生在全市文理科双双夺冠, 7名考生被北京、清华大学录取,高考的名牌效应持续扩大。共有2377名(不含最后补录)考生被各类高校录取,录取率为84.2%,录取率居全市第一。

全县拥有11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省级5家)、5家河南省创新型企业、1家河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创新型科技企业的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全年专利申请503项(其中发明专利56项,实用新型446项,外观设计1项),同比增长225%。授权335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297项),同比增长272 %。

十、文化和卫生

一是双节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功组织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迎春电视文艺晚会》、《团拜文艺晚会》和大型灯展、灯节花车巡游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舞狮、旱船、高跷、戏曲等传统文艺节目,丰富了群众的双节文化生活。二是节庆文艺演出好戏连台。组织举办了庆三八“展巾帼风采,建和谐家园”文艺晚会,庆两会“共铸辉煌”文艺晚会,庆五一“迎农运”文艺汇演,庆七一“红歌飘扬”文艺演会,庆八一“融合之歌”文艺晚会、“唱响主旋律、喜迎十八大”国庆文艺晚会、“喜庆十八大、赞歌献给党”等大型文艺汇演活动11场次。三是文化下乡活动如火如荼。县艺术团积极编导、排练了一系列文艺节目及古装戏剧,深入全县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巡回演出,共组织文化下乡演出活动场次达116余场,观众观看达16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全年完成自然村通有线电视29个,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80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3200个)。全县299个行政村,已通有线电视285个村,覆盖率达95%,自然村组3009个,已通有线电视2699个,覆盖率达90%,全县居民11.53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达10.9万户,覆盖率达92%。乡镇模拟有线电视转播中央、各省市共39套电视节目,县城数字电视节目转播129套;全县无线广播覆盖率为88%;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用户覆盖率为5%。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县现有县级和乡级医疗卫生机构24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7个,乡镇卫生院17个。有各类卫生从业人员2035人,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1501人,乡镇卫生院534人。全县执业医师人数达397人,注册护士721人。全县拥有床位2118张,其中县级医院1606张,乡镇卫生院512张。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为463203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89913人,城镇化率达到41%,乡村人口为273290人。全年出生率为10.29‰,死亡率为5.4‰;自然增长率为5.0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49元,比上年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940元,增长1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33元,比上年增长17.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23元,增长15.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2%。

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我县在岗职工工资稳步增长,职工工资水平提速加快。2012年,我县在岗职工全年平均工资达到27992元;全县在岗职工月平均报酬为2333元,增长1.8%。

2012年全县确定农村低保对象14743户17379人,取消不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2573户2769人,新增2786户2994人;确定城市低保对象3112户5963人,取消249户397人,新增224户367人。城乡低保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年发放农村低保资金2143.8万元,城市低保资金1304.7万元。五保供养政策全面落实。今年以来,根据省市要求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集中供养对象由每人每年2240元提高到2480元,分散供养对象由每人每年1320元提高到1500元。全县五保供养对象3430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1506人,分散供养1924人。全年发放五保供养资金739.8万元。

失业保险参保职工23847人,征缴保费1090万元。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员74073人,征缴保费4860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员21312人,其中农民工参保5100人,征缴保费512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员13919人,征缴保费339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20.77万人,参保率达98.92%,征缴保费2107.67万元,为60岁以上人员发放养老金4125.76万元。

十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2012年,丁河封湾、淇河西坪大桥、蛇尾河东台子、杨河断面水质控制在15毫克 /升以内,符合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鹳河垱子岭断面水质控制20毫克/升以内,符合地表水功能区划要求。县城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30天,汉冶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在290天。全年主要污染物COD削减581.98吨、削减率17.95%;氨氮削减60吨、削减率18.28%;二氧化硫削减222.33吨、削减率2.59%;氮氧化物削减189.1吨、削减率6.01%。

环境安全工作扎实推进。一是加强全县射线装置及辐射单位环境监管。定期开展二类射线装置、放射源单位、产生危险废物单位现场检查和安全评估工作。二是加强危险废物管理。2012年,按要求转移龙成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涉重金属废物132吨,安全转移处置全县医疗废物158吨。三是加强非煤矿山环境安全检查。查处非煤矿山环境违法行为6起,取缔土法选金、小塑料等“十五小土”违法项目14起。全年没有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生态破坏事故和辐射放射污染事故。

2012年全县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9起,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9起,死亡5人,工矿商贸领域发生安全事故一起,死亡1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35。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西峡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