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统计局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西 峡 县 统 计 局
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统 计 公 报
2009年,西峡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 “经济强县、生态大县、旅游名县”的奋斗目标,为建设富强秀美和谐新西峡努力奋斗,强化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努力将金融危机对全县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夺取了战危机、保增长的重大胜利,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年西峡生产总值(属地)1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80.7亿元,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24.8亿元,增长19.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3:64.2:19.5变化为15.8:64.4:19.8。
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7%和10.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9%,居住价格下降1.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0.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升0.6%。
就业形势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迈出新步伐。全年城镇实现新增就业人员528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50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51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0860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180人。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9年西峡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4.2%。
全年粮食总产量105216吨,比上年减产1.6%。夏粮总产量36846吨,比上年减产4.4%;秋粮总产量68370吨,增长0.1%。油料总产量6129吨,增长17.3%。烟叶总产量4364吨,增长11.3%;蔬菜总产量189483吨,增长5.7%。
表1:2009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吨)
产品名称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
粮食 | 105216 | -1.6 | ||
夏粮 | 36846 | -4.4 | ||
秋粮 | 68370 | 0.1 | ||
油料 | 6129 | 17.3 | ||
花生 | 3244 | 21.4 | ||
油菜籽 芝麻 | 1332 1553 | 15.8 10.6 | ||
烤烟 | 4364 | 11.3 | ||
水果 | 241198 | 20.4 | ||
蔬菜 | 189483 |
| 5.7 |
2009年全年林业工作围绕“一山”(各通道第一山脊线以内)、“两沿”(沿河、沿路)“三围”(围城、围镇、围村)、“四点”(厂矿企业、社区、庭院、景区)四个绿化重点,全方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全年共投入林业生态建设资金5500万元,栽植各类苗木950余万株,点播油桐、板栗、栎类等林木种子30万公斤,完成造林绿化18.46万亩。同时,新建立了10大千亩林业生态建设精品工程,5个生态示范乡镇,16个造林绿化示范村、20个科技兴林示范基地建设已基本完成。实施封山育林35万亩,完成全民义务植树150余万株。全县荒山荒地绿化率达到94.1%,各级道路出入口处绿化率达到100%。全县顺利通过省级林业生态示范县创建验收。
全年肉类总产量26608吨,比上年增长3.5%。禽肉产量1396吨,增长5.1%。
表2:2009年主要畜产品产量
2009年 | 比上年增长(%) | |
肉类总产量 #猪肉 牛肉 羊肉 禽肉产量 | 27817吨 18183吨 4769吨 2435吨 1432吨 | 4.5 37.6 1.7 -2.1 2.6
|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5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1亿元,下降40.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53.3亿元,增长31%。轻工业增加值6.6亿元,增长7%,重工业增加值49.6亿元,增长30.1%;公有制增加值1.1亿元,下降40.4%,非公有制增加值55.1亿元,增长29%。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9亿元,增长19.5%。
表3: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单位:万元)
指 标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
工业增加值 | 562149 | 27.5 | ||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 11149 | -40.4 | ||
国有企业 | 7351 | -34.6 | ||
股份制企业 | 533472 | 31 | ||
其中:公有制 | 11149 | -40.4 | ||
非公有制 | 551001 | 29 | ||
其中:轻工业 | 66119 | 7 | ||
重工业 | 496030 | 30.1 |
主要工业产品中多数保持较快增长。
表4: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 单位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供电量 机制纸及纸板 石墨及碳素制品 中成药 水泥 大理石板材 发电设备 工业用电量 | 万千瓦小时 吨 吨 吨 万吨 万平方米 万千瓦 万千瓦小时 | 65956 11570 2117154.6 7355 67.4 12.2 18.6 109327.2 | 29.8 4.9 48.7 25.1 -1.4 -75.8 -22 32.7 |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实现利润15.1亿元,增长19.3%。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100.4%,比上年增长0.3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7亿元,比上年增长22.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2亿元,比上年增长57.5%,其中城镇投资89.7亿元,增长6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2亿元,增长12.1%。
城镇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7200万元,增长13.3%;工业投资完成71.4亿元,增长78.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1.2亿元,增长68.2%。
基础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全年全县城镇建设投入34863.6万元,其中县城建设投入31013.6万元,小城镇建设投入3850万元。绿化亮化成效显著。全年新增绿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栽植各种乔灌木16万株,草坪7000平方米,绿篱地被3000平方米,使全县绿化面积达149913平方米。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全县小城镇建设共完成投资3850万元,完成垃圾中转站垃圾池土建工程10个,种植各种苗木130余万株,硬化路面2420米,铺设彩砖5000平方米,铺设河道护坡1300米,安装路灯127盏,铺设下水道盖板250块,修建家庭宾馆5家,使集镇的综合功能进一步增强。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3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分城乡看,县的消费品零售额18.4亿元,增长23.4%;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2.9亿元,增长19.1%。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3.7亿元,增长27.4%;零售业零售额20.7亿元,增长18.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6.3亿元,增长35.3%;其他行业零售额5700万元,下降23.2%。
六、对外经济
2009年西峡县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实现了改革开放大突破。对外贸易迅猛增长:全县新增外贸出口企业6家,总数达到21家。完成外贸进出口2.19亿美元,居全省第五,其中外贸出口9097万美元,以香菇为主的农产品出口额超过6000万美元,居全省第一。我县被授予南阳唯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县”。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34个,到位资金12.8亿元,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3个。合同引进外资2017万美元,实际到位1031万美元。争取项目成效明显:共上报项目216个,争取政策性资金6.86亿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货运周转量145900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62145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231.8万元,增长18.6%。
2009年,西峡县旅游工作按照“绿色王国、度假乐园”的定位,树牢“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的理念,突出恐龙文化游、生态休闲游两大主题,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配合”的思路,强力推动西峡旅游由观光型向度假型、特色化向品牌化、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努力实现资源大县向旅游名县跨越。鹳河漂流、老界岭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漂流胜地”和“中国最佳休闲胜地”称号;恐龙遗迹园、龙潭沟景区分别被评为“中国旅游科普文化景区”、“中国旅游山水景区”。已建成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4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成功创建了西峡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和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初步形成以老界岭——名山、恐龙遗迹园——名园、鹳河漂流——名漂为支撑的旅游发展格局,是河南省旅游体制改革试点县。被评为“中国旅游强县”“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十佳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大县”。丹水镇是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评选的全国第一批105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之一。全年我县各景区共接待游客265.6万人次,同比增长17.6%,门票收入9600万元,同比增长10.5%,旅游综合收入9.7亿元,同比增长18.3%,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县财政收支预算运行平稳,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稳定大局,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3736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税收收入39358万元,下降8% ,非税收入14378万元,增长138.2%。全县财政支出122022万元,增长19%。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6.2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5亿元,增长20.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7.2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8.6亿元,增长21.7%;中长期贷款余额6.2亿元,增长60.6%。工业贷款余额7.1亿元,增长3.1%;农业贷款余额13.6亿元,增长19.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教育工作紧紧围绕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中心,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推动了全县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全年为56996名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提供512万元的免费教科书,为6899名寄宿制贫困生发放“一补”资金450.8万元,拨付农村中小学生公用经费1923万元,保证了学校正常运转。加快教学改革创新步伐,在全县推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校D级危房。对查出的8320㎡D级危房全部拆除,筹集资金80多万元,新建校舍12313㎡,维修校舍1906㎡,加固围墙2430m,做到了当年新产生D级危房,当年消除,不留后患。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9年,全县科技工作一是以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为重点,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规模水平,组织实施县级星火计划51项(次)、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41项(次),使狲猴桃优果率、商品率达到60%、95%,香菇总规模达到6500万袋,中药材发展2.2万亩。二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09年全县5家企业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同时,积极主动帮助企业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县已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2009年全县文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西坪民歌被国务院批准备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米坪镇被省文化厅评为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莲花街道办事处被省文化厅评为河南省群众文化活动先进社区。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先后举办了“全省生态旅游年启动仪式文艺晚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电影免费下乡等各类文化活动600多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广播电视工作开创新局面。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4个行政村,新开通121全自然村通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网络改改造覆盖用户3.4万户,其中城区1.4万户,乡镇2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工作顺利进行。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县现有医疗卫生机构377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7个,乡镇中心卫生院5个,一般卫生院11个,村卫生所333个,个体诊所22个。有各类卫生从业人员2144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776人,乡镇卫生院642人,村卫生所695人,个体从业人员31人。全县拥有床位1076张,其中县级医院850张,乡镇卫生院226张。2009年全年接诊门诊病人142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5.5万人次,全年卫生行业无医疗事故发生;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在95%以上,卫生监督覆盖面达100%;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处在全市领先地位;专科发展已成规模,现有11个重点专科,9个名优专科,其中市级重点专科4个,市级特色专科4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运行,2009年全县参合率98%。
重视体育教育工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落实“健康第一”的要求,把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重要任务,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社会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意识普遍增强,成功地举办了广场篮球比赛一系列具有轰动效应的群众性体育比赛,丰富了广大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9年年末全县总人口为444526人。全年出生人口4819人,出生率为10.84‰;死亡人口2743人,死亡率为:6.17‰;自然增长人口207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4.6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7元,比上年增长10.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787元,增长13%。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14元,比上年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40元,增长8.7%。
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我县在岗职工工资稳步增长,职工工资水平提速加快。2009年,我县在岗职工全年平均工资达到21972元,同比增长8.7%;全县从业人员月平均报酬为1831元,增长14.6%。
2009年全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年新增农村低保对象6214人,全县共计16996人,全年共发放农村低保金1065.1万元,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全年共确定城市低保对象3467户7076人,发放城市低保金1246.8万元。五保供养工作迈上新台阶,全年共有五保对象3565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1782人,分散供养1783人。集中供养对象达到每人每年1600元;分散供养对象达到每人每年1100元,全年共发放五保资金516.3万元。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扎实开展,全年共救助新医困难群众29785人次,总支出364.6万元。
十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加大,污染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做好高耗能高排放污染严重企业的关闭工作。2009年拆除了28家在建土法炼钒窑、16家小选金生产设施。二是实施了龙成集团、西保集团、通宇公司清洁生产审核和技术改造。三是环保执法管理力度加大,全年查处环境违法150余起,立案处罚97起,纠正53起。全年削减二氧化硫66吨、化学需氧量648吨,削减率达8%以上。县域环境质量良好,灌河出境水水质达标率为100%,西峡县城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过标率为100%,全县空气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二级以上水平。。
2009年全县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着力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深化专项整治,强化综合监管,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保持平稳,全县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35起,死亡8人,比市定控制目标少12人;工矿商贸企业没有发生事故,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为0;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7%(预计)。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各项指标同比均有下降,保证了西峡社会、经济及安全生产工作平稳运行。
注:
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西峡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