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数说西峡 > 统计数据

西峡县统计局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来源:统计局 时间:2011-09-21

西

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统 计 公 报

2006年,西峡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 “经济强县、生态大县、旅游名县”的奋斗目标,为建设富强秀美和谐新西峡努力奋斗,真抓实干,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年西峡生产总值6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1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38.7亿元,增长23.7%;第三产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15.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57.6:19.4变化为21.6:59.1:19.3。

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1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1%和17.8%。

市场物价涨幅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3%,居住价格上涨4.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2.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升2.1%。

就业形势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迈出新步伐。全县新增就业人数8969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81人,4050人员等困难群众再就业7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一产比重偏高,三产发展水平较低;农民增收存在一定难度。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6年西峡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7.8%。

种植业生产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104463吨,比上年增长11.4%。夏粮总产量40438吨,增长6.6%;秋粮总产量64025吨,增长14.6%。油料总产量4304吨,增长7.5%。烟叶总产量4143吨,增长4.9%;蔬菜总产量178206吨,增长11.2%。

表1:200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吨)

产品名称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04463


11.4


夏粮

40438


6.6


秋粮

64025


14.6


油料

4304


7.5


花生

2440


-1.9


油菜籽

芝麻

751

1113


61.9

5.6


烤烟

4143


4.9


水果

125700


15.7


蔬菜

178206

 

11.2


2006年西峡县认真执行国家林业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狠抓植树造林、科技兴林;强化资源保护,林政管理,促进了我县林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绿化5.63万亩,实施封山育林30.1万亩,植树530万株,苗木成活率、保存率达90%以上。全年共完成荒山绿化1万亩。实施飞播造林2万亩,成苗率在85%以,位居全省同行前列。

畜牧业结构继续优化,畜产品产量增加较多,畜牧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年肉类总产量37568吨,比上年增长4.4%。禽蛋产量13597吨,增长5.6%。水产品产量2570吨,增长21.7%。

表2:2006年主要畜产品产量


2006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猪肉

牛肉

羊肉

禽蛋产量

大家畜年末存栏

#其中:牛

羊年末存栏

猪年末存栏

水产品产量

37568吨

25056吨

4590吨

5985吨

13597吨

7.94万头

7.87万头

40.27万只

34.06万头

2570吨

4.4

4.1

0.7

5

5.6

-1.6

0.5

-8.1

4.1

21.7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全县共治理小流域270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解决饮水困难2.5万人,植树造林15.2万亩,发展经济林25万亩,完成水库除险加固9座,建成小水电站6座。水土保持工作。2006年全县完成坡改梯199.8公顷、经果林180公顷、水保林整地200公顷,种草26公顷,植物篱30公顷,植物护埂260千米,蓄水池60口,沟渠11千米,拦沙坝2140.3平方公里,疏林补植34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4.1%。

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23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4312万元,增长19.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1.9亿元,增长36%。轻工业增加值1.9亿元,增长7.4%,重工业增加值21.1亿元,增长39%。

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年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22.6亿元,比上年增长35.3%。

表3: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单位:万元)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工业增加值

229882


34.8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4312


19.4


国有企业

4059


24.3


股份制企业

219080


36


其中:公有制

4312


19.4


非公有制

225570


35.3


其中:轻工业

18779


7.4


重工业

211103


39


主要工业产品中多数保持较快增长。

表4: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供电量

自来水生产量

石墨及碳素制品

中成药

水泥

大理石板材

发电设备

工业用电量

万千瓦小时

万吨

万吨

万平方米

万千瓦

万千瓦小时

25256.8

149

735379.9

3672

36.4

62.6

20.3

52406.5

14.5

16

33.3

28.3

12.7

115.9

-31.3

60.2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215.4%,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78亿元,比上年增长49%。实现利税11.4亿元,增长30.3%。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7.5%,比上年增长0.3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9亿元,比上年增长9.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5亿元,比上年增长52.8%,其中城镇投资22.5亿元,增长67.1%。

城镇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400万元;工业投资16.1亿元,增长72.1%,其中,医药制造业完成投资2.3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投资5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投资2.7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1.7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6亿元。

基础建设成效显著。2006年全县共投入建设资金17400万元,其中,县城建设投入10900万元,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4.5平方公里,县城绿地面积由去年的327.28公顷增长到今年的334.58公顷;绿化覆盖统治由去年的37.64%增长到今年的38.54%;城市绿地纱由去年的32.7%增长到今年的33.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去年的16.13平方米增长到今年的16.98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分城乡看,县的消费品零售额8.7亿元,增长176%;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7.6亿元,增长13.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2亿元,增长14.5%;餐饮业零售额2.7亿元,增长16.9%;其他行业零售额3614万元,增长30.8%。

六、对外经济

2006年,全县对外经济工作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主题,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按照商务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团结进取,奋力拼搏,取得了良好成绩。一是认真开展“对外开放加强年”活动,全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二是对全方位出击,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全县实际引进县外境内的资金13.6亿元,增长43.8%;实际引进境外资金722万美元,增长129.2%;合同利用境外资金1358万美元,增长156.2%;全县出口额达3947万美元,增长37.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货运量303万吨,货物周转量16746万吨公里;客运量396万人,旅客周转量20610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839万元,比上年增长0.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3355户,增长17.2%,其中县城电话用户35249户,增长11.7%;乡村电话用户48106户,增长21.6%;本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7045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72212户,增长108%。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4362户,增长36.5%。

2006年,是西峡旅游业大发展的一年。全县旅游工作以建设“旅游名县”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的理念,紧紧围绕恐龙文化和自然生态两大主题,突出“山、水、龙、园”四大特色,以及景区及配套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强势推介为手段,强加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全年各景区共接待游客125.4万人次,增长68.1%;门票收入3762万元,增长86.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县财政收支预算运行平稳,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稳定大局,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260万元,比上年增长44.8%;其中税收收入23738万元,增长50.8% ,非税收入4522万元,增长19.6%。全县财政支出55884万元,增长27.2%。其中:县本级支出47293万元,增长33.6%;乡镇支出8591万元,增长13%。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9亿元,增长23%。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0.8亿元,增长21.8%;中长期贷款余额4亿元,下降14.3%。工业贷款余额7.2亿元,增长24.6%;农业贷款余额10.3亿元,增长21.4%。

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078万元,比上年下降1.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78万元,增长17.2%;人寿险保费收入4800万元,下降5.4%。全年赔付额1635万元,比去年增长20.6%;其中,财产险赔付额1065万元,人寿险赔付额570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全县在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的同时,坚持内涵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7.7%,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9%,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2006年西峡县预算内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达到9680万元,同比增长11.3%,有效缓解了“一费制”后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建立贫困学生助学机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今年春期发放“两免一补”专项资金189万元,秋季对城镇低保收入家庭158人也实施了“两免一补”,使享受“两免”的学生达到11460人,全年发放“两免一补”资金393.35万元。幼儿教育和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目前,全县已经审批的民办幼儿园达79所,其他民办学校5所,有效地缓解了公办学校的压力,初步形成了融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为一体的民办教育发展新格局。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6年,围绕提高“果、药、菌”三大主导产业和技术含量,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组织实施县级星火计划48项(次),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65项(次),为西峡特色产品走向市场创造了条件。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和示范基地、产业带建设。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种示范基地268个,各类服务组织526个,科技示范乡镇8个,115个科技示范村和1438个科技示范户。全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已初步形成,沿“312”国道乡镇的猕猴桃、小杂果产业带、“311”国道沿线乡镇的中药材产业带和豫48线乡镇的香茹产业带已形成规模,为全县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2006年,县科技局承担省科技厅”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工程”项目,匹配资金2万元,全年共争取资金372万元.申报科技成果6项(其中省4项,市2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先后举办了2006年迎春团拜文艺晚会、春灯节民间艺术队伍踩街展演、灯节谜语竞猜、灯展一条街、春节焰火晚会、“激情广场大家唱”、旅游文化节、文化下乡等各级各类文化活动142场(次)。“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全年共演出节目28场,观众达5万人(次)以上。广播电视工作开创新局面。全县共架设了村组光缆线路201公里,累计达1301公里,新开通有线电视8个行政村,自然村通广播电视85个,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4500户,累计达到7.6万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4个,包括17所乡(镇)卫生院、3所县级医院、卫生防疫站、卫生执法中心、妇幼保健所和县卫生学校;病床床位956张;24所医疗机构在职职工137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90人,其中执业医师260人,执业(助理)医师166人。

重视体育教育工作,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加强,体育达标测试、“晨光”活动、食品卫生监测等常规工作扎实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体育工作扎实开展,全民健身意识普遍增强,成功举办了全省老年棋类比赛、全县五交化杯篮球运动会、二建杯环城长跑赛、重阳节老年人乒乓球赛、“园丁杯”篮球赛等一系列具有轰动效应的群众性体育比赛。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6年年末全县总人口为438171人。出生率为:10.58‰,死亡率为:5.6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4.9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90元,比上年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527元,增长2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40元,比上年增长17.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20.7元,增长48.9%。

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我县在岗职工工资稳步增长,职工工资水平提速加快。2006年,我县在岗职工全年平均工资达到12552元,同比增长14.6%;全县从业人员月平均报酬为1046元,增长14.6%。

五保供养、农村低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全县共有五保供养对象3564人,其中集中供养412人,分散供养3152人;全县10.5万户、35万农民中,已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353户、10562人,人数占农业人数的3%。城镇低保和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扎实开展。一是城镇低保政策落实到位,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加大监督力度,严把进口关,对上报对象进行三级公示。按程序逐级审批,按居住地整理档案,实行分类施保。

十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加大,污染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以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为契机,先后组织开展了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检查、工业园区及建设项目专项检查、矿山环境安全专项检查。切实做好重点污染源限期治理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强环境安全管理,建立了环境安全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机制,开展了辖区内环境安全隐患的排查整顿和放射性废物、医疗废物统一监管工作,全县放射性废物、废弃放射源安全处置率达10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100%。全县治污设施正常运行率达100%,鹳河出境水质符合地表水功能区划三类水质要求。全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工业废气排放量有所下降,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率分别为5%和1%。

2006年全县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着力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深化专项整治,强化综合监管,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保持平稳,全县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13起,死亡27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67起,死亡24人,伤53人;火灾事故48起,无人员伤亡;工矿商贸建筑业事故3起,死亡3人,伤3人;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各项指标同比均有下降。

注:

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西峡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